2007年7月30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痛失父亲的她该如何维权?
女大学生向本报热线求助,记者赶赴现场采访,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帮助女孩走上法律援助之路
本报记者 蔡亮/文 陈立波/摄 实习生 舒黎昌

  意    外
  这个夏天,对于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21岁的女大学生汪敏来说,充满了不幸与悲痛。
  7月21号清晨,汪敏的父亲在帮村里一户人家造房子时,不慎从近3米高的房顶摔下。由于当时才6点多钟,汪父又是一个人在房顶干活,因此事发后没有被马上发现。
  过了好一会儿,房主的妻子和几个邻居才看见躺在地上昏迷不醒的汪父,急忙拨打电话报警并叫来急救车。可惜,由于伤势过重,汪父再也没能醒过来。
  汪敏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学生。这个暑假,她原本没打算回家,想留在学校里复习功课预备考研。可是,家人的电话却带给她这样一个噩耗。7月22号,小汪一路抹着眼泪回到了家。

  求    助
  在农村,村民建房时请同村人帮忙是很正常的事。可出了这样的祸事,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。汪家失去了亲人和主要劳动力,房主家则担心随之而来的高额赔偿。在镇政府随后组织的调解中,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。
  汪敏的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,对法律一无所知,小汪只能强忍丧父的悲痛,作为家庭代表与对方交涉。对方的态度很强硬,说最多只愿意赔4万元钱,要么就上法院。
  7月24日这天,双方在镇政府的安排下,又进行了一轮协商,结果还是不欢而散。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,汪敏无意中看到了一张《浙江法制报》。此时的她,就像突然看到了希望。她随即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,发出了求助的呼声。

  现    场
  7月26号,本报记者赶赴衢州。当记者拨通汪敏的手机时,女孩在电话那头哭了。她说,自己原本只是想试一试,没想到你们真的来了,还这么快。
  到了廿里镇后,小汪带记者去看了她父亲出事的现场。
  那是一幢尚未完工的3层小楼,典型的农村民房。汪敏指给记者看,她父亲就是从那楼顶失足摔下的。
  记者在楼房周围转了几圈,没有发现任何施工安全保护设施。汪敏的舅舅说,农村造房子的确不太注意安全保护,如果当时有一顶安全帽,或者房子周围有些基本的保护设施,恐怕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。
  汪敏告诉记者,出事后,房主搬去他弟弟家住了,家里只留下了70多岁的老父亲。
  汪敏的情绪很不好。她说,镇政府已经出面调解了七八次,但都没有结果。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很大差距。对方只愿意出4万元,而汪家的要求却是13万元。由于谈不拢,汪家到现在还没有拿到过一分钱。
  “我家里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,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,现在他去世了,今后家里就更困难了。我母亲的生活费和我的学费都成了问题。现在出事都好几天了,家里连父亲的后事都还没办呢。”汪敏忧愁地说。
  汪敏说,她也考虑过打官司,可是又担心无力承担相应的费用。她很无奈地表示,如果赔偿问题还不能尽快解决,她打算同意一些亲戚的意见,走最后一条路,就是和亲戚们去对方家里闹,给对方施压。
  记者急忙否定了她的这个想法,并告诉她,如果确有困难,可以申请法律援助,千万不能用极端和违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。
  记者约她第二天一起去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试试。汪敏想了一下,同意了。

  援    助
  第二天一早,记者拨通了衢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爱兰的电话。陈主任听完了事情经过,表示汪敏的情况应该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。她建议记者带汪敏去援助中心作进一步的咨询。
  在法律援助中心,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汪敏。听完了女孩的诉说,大家一面表示同情,一面给她进行法律方面的分析和讲解。
  工作人员告诉汪敏,对于这样的人身伤害事故,国家有相应的赔偿标准。从这个案件的情况看,由于双方在赔偿数额上的心理差距比较大,因此通过调解途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很小,最终很可能还是要走上法庭。
  汪敏说出了自己的担心:一是担心承担不了官司费用,二是担心案件拖太久会影响自己的学业。不过,她的担心很快被工作人员的回答一一化解了:法律援助不需要任何费用,只要符合条件并且按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、办理相应的手续就可以了;一旦办理了法律援助,案子就可以交给代理律师全权处理,她完全可以安心学习。
  汪敏还是有些不放心,又问了不少问题,工作人员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。末了,工作人员对她说,任何解决方法都不是万能和一劳永逸的,但是相信法律通常是最理性的选择,援助中心一定会认真负责地帮助她。
  汪敏说,她以前并不知道法律援助这回事,但现在,她很愿意接受记者的建议,选择通过法律援助来为自己和家人维权。她说,自己回去后就准备材料,申请法律援助。同时她还要劝阻家人,不去对方家闹事,而是要相信法律。
  离开援助中心后,汪敏对记者再三表示感谢。她说,虽然父亲的去世令她很悲痛,赔偿迟迟没有结果让她很焦急,但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帮助她,她相信事情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。
  对于汪敏的决定,记者觉得特别欣慰,希望她和她的家庭能早日走出困境。同时,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。